对双11战绩不满,刘强东点名批评零售高层并重申零售核心四要素
编辑/苏慧
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回国后动作连连。对双东点今日,战绩重申刘强东发出的不满一封降低高管薪酬的全员信引发关注。而在此前的刘强零售周末(11月19日),京东内部副总监级以上高层参与的名批线下经营管理会议上,刘强东点名批评诸多零售高管,评零并提出零售核心四要素包括“产品、售高素价格、层并服务、核心体验”,对双东点更是战绩重申引发内部震动。
11月19日,不满刘强东召集副总监级以上高层参会,刘强零售据内部人士称这是名批一年两次的经营管理培训,此会议旨在调整京东各个业务负责人的评零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12月10日,各个业务负责人还要亲自向刘强东汇报业务状况,经营管理会议算是个铺垫。有意思的是,此次经营会议还不允许参会者携带手机、PC等设备。
整个大会是线下的,刚刚回国的刘强东未亲临现场,采取online的方式,但霸道总裁的气场逼人,各个业务负责人严阵以待。
大会正好是在双11之后,零售和各业务部门的采购负责人已经感受到了压力。果不其然,在此次会议中,刘强东点名批评零售业务高管,称6.18、双11等大促节点销售业绩不理想,被拼多多碾压,是因为各位高管已经忘记经营的初心,他重申零售的核心要素有四点,包括“产品、价格、服务、体验”。
此前,在备战双11时,刘强东在回复零售板块某位业务老板时强调价格是零售行业竞争力的根基,同时不点名批评“很多兄弟”夜郎自大、沾沾自喜。
之后,零售各个业务板块在双11大促之前,紧急调整促销方案,一切向着低价看,多款高端白酒甚至跌破进货价售卖。
不过,这样的临时抱佛脚并未立竿见影。
中国零售史上第14个双11,由于疫情等因素影响,此次大促消费者囤货意愿不强,天猫和京东都未向外界公布最终的具体成交额。资深电商行业人士称,零售行业不可能锦衣夜行,如果销售额光彩夺目,不秀出的可能性太小了。
除此之外,各采销业务负责人也被点名。众所周知,采销是京东零售产业链最为重要的环节,采销的质量决定了是否有好货和是否有好价格。
不过在采销的流程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双11大促前,京东高层曾比价李佳琦和罗永浩直播间,希望供应商给到京东与李、罗直播间相同的价格。这说明了京东采销在占据规模优势的前提下,还是拿不到行业最低价。此外,据多名核心招采业务人员透露,采销对供应商的审核时松时紧,由于审核环节的疏漏,忽略了货物的品质和真伪。
令外界极为震惊的是,在此次会议环节,刘强东也丝毫不掩饰对京东数科CEO李娅云的不满。李娅云和刘强东是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双方私交甚笃。
2020年年底,李娅云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从2020年年底到2021年1月,京东数科原有业务和云、AI业务整合,成为京东科技集团,耐人寻味的是,带领京东数科完成从0到1的原CEO陈生强淡出一线。当时京东集团发布公告称,任命原京东数科CEO陈生强为京东数科副董事长及京东集团幕僚长,向京东集团CEO刘强东汇报。同时,原京东集团首席合规官李娅云出任京东数科CEO,直接向京东集团CEO刘强东汇报。
当时蚂蚁上市被按下暂停键后,金融监管不断升温。各大类似性质的企业也加大了“去金融化”力度。实际上,京东动手更早,早在2019年,京东数科就着手“去金融化”,增加合规性。而任命法学背景的李娅云坐上京东科技一号位交椅,也是寄希望于通过后者的合规操作,推动京东科技上市。
在过去的一年间,坊间不时传出京东数科将要上市的消息,但目前来看上市遥遥无期。这也是在高层大会,刘强东不掩饰对李娅云不满的直接原因。
据多位业务VP透露,年终岁尾,此会议让各位业务高管感受压力山大。通常来讲,其他公司CEO获得业务信息只能通过汇报、数据分析和个人观察等传统方式,多数CEO对公司的了解其实就像盲人摸象。但京东不同,刘强东在各个业务层级安排有管培生,这些管培生可以直接向刘强东发布邮件汇报业务状况,所以刘强东对公司的信息掌控非常全面和立体。经营管理会议刘强东不仅会将掌握的问题和盘托出,还会直接点高管名,督促其调整战略,“三个半小时的会议,真是太刺激了”一位业务VP自嘲道。
(责任编辑:综合)
- 2021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中国人工智能创新水平已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 三里屯酒吧街将启动消隐及抗震加固工程
- 全球 1 月浏览器大战:Chrome 份额 65.4% 稳居第一,火狐 Firefox 不断被蚕食
- 去年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4038.5亿元
- 慧与第三财季营收亿69.51美元 净利润同比增长4%
- 蔚来降价10万?真相来了!
- 美联储将在5月暂停加息?高级鹰派官员暗示了这一时间表
- 婚外情赠与财物,能索还吗?
- 快讯:指数早间小幅拉升回落 HJT电池板块逆市拉升
- 筹划两年重组终成空 扣非净利连亏5年的乐通股份该何去何从?
- 上市公司“耍财技”得不偿失
- 滴滴出行温州被罚 \
- 日元跌破1美元兑140日元大关 干预风险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 我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 持续精准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