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融资不断,被多企业视为第二增长点,C端认知仍待培养
原标题:预制菜融资不断,预制业视养被多企业视为第二增长点,菜融C端认知仍待培养
李欣/文
近期,资不增长知仍乐肴居B轮融资的断被多企点C端认待培完成,又让预制菜成为关注的为第焦点。
有预制菜代工厂的预制业视养工作人员向财经网产经证实,在疫情的菜融催化下,预制菜进入了一个井喷时期,资不增长知仍从大企业到个人创业者,断被多企点C端认待培打电话来咨询预制菜业务的为第数量都在上升。
但当入局者越来越多时,预制业视养一些在C端所出现的菜融共性问题,如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资不增长知仍认知不够,对产品口感、断被多企点C端认待培安全性等仍有质疑,为第以及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等,也值得企业在布局前提早深思。
乐肴居完成B轮融资,预制菜持续火热,被多企业视为转型或第二增长点
预制菜在2021年的向上势头,一直在延续。2022年年初,A股预制菜全面爆发,股价持续上扬。其中多只预制菜概念股股价持续走高。先是1月4日起,股价连续十天实现翻倍增长;而后的 1月12日至17日,则连获4个涨停板,股价从6.17元上涨至9.04元,实现涨幅46.5%。
资本将“长坡厚雪”这一形容,赋予了预制菜赛道。
融资也依然在进行。近日,高端速冻米面制品品牌“乐肴居”宣布完成新一轮数额近亿元的B轮融资,由中粮集团和华润集团两大央企共同组建下的良润基金独家投资。
与目前市场上专注C端的新兴预制菜品牌不同,财经网产经由其官网了解到,乐肴居曾专注于早餐市场,是五星级酒店的供应商,目前已为各大酒店、连锁餐饮、便利系统和新零售系统等渠道供应产品。换言之,其在B端业务方面,已经有一定积累。另有公开报道显示,乐肴居通过旗下餐饮品牌“肚子里有料”将原本供应给星级酒店的早餐点心,转向提供给C端的消费者,该品牌目前已有近千家门店。
财经网产经据此询问乐肴居业务直接面向C端口后,是否有在B端的经验可直接复制,而这些经验是否也意味着乐肴居比其它预制菜品牌、速冻产品企业拥有更多的潜在优势,但截止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不仅有乐肴居这样深耕B端的企业,发现了预制菜C端的红利,预制菜业务也早已被许多企业视为业务转型的方向,或是一个全新的增长点。
近期,财经网产经在某短视频平台发现,曾被冠以百亿身价的趣店CEO罗敏也开始直播卖预制菜,并在直播间装潢了明显的金色“上市公司CEO正在直播”等字体,吸引消费者。且还打出了“10万份菜一分钱抢”等让利促销活动。
让利活动的确带来了一些流量。财经网产经浏览商品详情发现,其所上架的产品包括小炒黄牛肉、传统酸菜鱼、水煮肉片等家常菜。而在社交平台上,消费者关于趣店预制菜的讨论,大多也围绕着如何在直播间蹲守“薅羊毛”。而即便有消费者发帖分享以原价或者低价购买产品的经历,也会另有评论指出,“可以一分钱购买”。
将预制菜视为新事业挤入“战场”的还有陆正耀。其在瑞幸咖啡风波后,先是转向了餐饮行业,推出面食品牌“趣小面”,而后又将重心放在“舌尖英雄”的预制菜项目,天眼查app显示,2022年3月,“舌尖英雄”完成了高达16亿元的B轮融资。另有公开报道显示,舌尖英雄坚持“只加盟、不直营”,3个月内就已经签约6000家门店。
近期,盯上预制菜还有一些传统食品、餐饮企业。财经网产经由方面了解到,全聚德集团旗下品牌四川饭店推出了预制菜品牌“川老大”,已上线多个渠道。目前线上在售家宴熟食类预制菜,含全聚德手工片制烤鸭礼盒、佛跳墙盆菜等10余种产品。
而龙大肉食在更名为之后,也发布了“以预制菜为核心的食品主体,以屠宰和养殖为两翼支撑”的发展战略。公开报道显示,2022年一季度,龙大美食研发上市新品40个,其中预制菜类产品29个。但值得一提的是,财经网产经注意到,2021年龙大美食预制菜收入增幅仅微增4.75%。
在预制菜赛道上的步子也迈得很大。今年3月,其曾宣布要拿出10亿投资预制菜生产,还公开表示预制菜肴按照“自产+并购+贴牌”三路并进的策略。
此外,双汇、国联水产等品牌也都开始布局预制菜业务,并将其视为转型升级的路径之一。
财经网产经以消费者的身份咨询了双汇旗下负责预制菜代工厂的一名工作人员,其告诉财经网产经,这半年是预制菜发展的井喷期,特别是在疫情的催化下,不仅大企业知道这是一个风口,很多家庭、个人创业者都打电话来咨询预制菜相关业务。
另有一个预制菜代工厂的负责人告诉财经网产经,自己品牌的预制菜已进入山姆、盒马等线下零售渠道。“近期,大多数涉足预制菜行业的人,都会选择先卖我们的品牌,等到量跑起来后,他们中一些人也会自己提供品牌和概念,再交由我们的研发团队、生产团队来研发定制产品。不同的产品整体打包的价格也不同。”
行业火爆,但消费者对预制菜仍有质疑,相关投诉引食品安全担忧
尽管资本热衷、行业火爆,但预制菜在目前消费者端的热度或不如预期那般,消费市场对于预制菜本身的认知度、误区等仍普遍存在,“风口”还是“噱头”也是关于预制菜争议的焦点之一。
财经网产经浏览某种草平台发现,不乏持有以为预制菜就是冷菜加热;产品性价比低、口感差;预制菜等于料理包;预制菜不卫生、不健康等观点的消费者。
例如,在种草平台上曾有消费者评论预制菜品牌“麦子妈”的一款水煮牛肉称,“牛肉没有牛肉味”、“口感假”;还有消费者发帖避雷“乐肴居”的鸡排米汉堡,称实物肉根本不是一整块鸡排;另有消费者发文称,“舌尖英雄”产品分量少、配料里有头发。
此外,还有一位25岁的消费者告诉财经网产经,自己对预制菜最大的印象就是,提供给不会做饭的人,让他们以为自己很会做饭,过一把当大厨的瘾。
针对以上现象,艾媒咨询CEO张毅对财经网产经分析指出,预制菜本就有针对性消费对象——生活节奏较快又对美食有一定要求的消费者。预制菜企业增强消费者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未来随着行业的进一步提速,企业进一步拉进与消费者的距离,这一情况或会有所改善。
除了部分消费者难买账外,预制菜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消费者担忧的重灾区。
财经网产经浏览黑猫投诉发现,曾有消费者投诉乐肴居称,“米汉堡粘着蟑螂”、“在便利店购买的饭团出现变质”;也有消费者投诉麦子妈“日式炸猪排在保质期内变质发霉”、“食物中吃出大块塑料”;还有消费者投诉“舌尖英雄”称,超出所宣传的时间送达,时效和新鲜度都无法保证。
结语
《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2023年将达到5156亿元;若未来增速保持在20%,则在2027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
但风口之下,红利之上,入局者在将预制菜和机遇划上等号之时,或还需从产品端入手,直面目前消费市场存在的对预制菜的误解、口感争议、食品安全等现实问题。
“一个新的经济业态的发展,必然是需要时间的。对于已入局预制菜的企业来说,现阶段的重点还是做好产品,提升产品迭代升级,再引导消费者适用场景,或能事半功倍。”张毅如是说道。
(责任编辑:娱乐)
- 银行涉房贷款大盘点:上半年不良攀升,但季度不良生成高点已经过去?
- 交通运输部优化调整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疫情防控工作措施 删除中风险区防控有关内容
- 撑起“双11”的早已不是销售额
- 民生证券:乐观的信号正在出现 三主线布局弹性最大的方向
- 荣耀发布MagicOS 7.0操作系统,未来考虑对鸿蒙及iOS兼容适配
- 甘肃庆阳构建大数据产业集群
- 两部门发文合力支持央企发行科创债 为企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
- 爆火的“中年三宝”,收割中产钱包?
- 新西兰酝酿把投票年龄降至16岁,获最高法院支持
- 因投行业务违规 招商证券等5家券商收证监会罚单
- 美中期选举悬念散去!民主党保住参议院,众议院大概率归共和党
- 双十一的电商战报去哪了?
- 河南安阳火灾原因初步判定!“中”字头午后直线飙升40%,集体大涨原因找到了
- “未来工业创新将更多依靠一线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