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账号禁止进行金融类欺诈、误导等营销宣传
原标题:微信公众账号禁止进行金融类欺诈、微信误导等营销宣传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聂国春)7月13日,公众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心发布《关于金融类违规营销内容的账号诈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提出禁止进行金融类欺诈,禁止进行金融禁止不实、类欺误导和无资质营销宣传,营销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宣传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微信一个重要平台,众多微信公众号开展了金融营销宣传。公众为防范和控制金融营销活动的账号诈误法律风险,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禁止进行金融通知》等相关规定,制定了金融类违规营销内容治理规则。类欺
《规范》提出,营销微信公众账号发布的宣传内容中,禁止高收益理财欺诈内容,微信如推广不正常的高回报理财产品或导流欺诈项目。其中的“导流欺诈项目”通常表现为未明确日化或年化收益,但通过可疑的引导性内容,诱导用户添加个人微信或外链推广高收益理财产品。
同时,禁止有偿荐股类欺诈,即以有偿荐股为名,从事欺骗用户跟随掮客购买股票的行为;禁止以其他新型概念进行欺诈,例如以共享经济、物联网、虚拟币等名义来宣传“可以致富”等描述的内容,易导致用户受损失的夸大宣传。
《规范》还明确,微信公众账号发布的内容中不得含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夸大或者不实的金融类营销宣传、容易引起用户误解的内容,例如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或保收益等。同时,不得利用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或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审核或备案程序等作为宣传噱头,误导消费者认为该金融产品或服务有政府作保证。
此外,在微信公众账号的名称设置环节,若申请主体填写的名称含有金融类相关业务,包括但不限于银行、保险、基金、证券、借贷、公募等金融业务或服务相关的关键词,主体应具备适当的金融宣传资质,提供能够证明合法经营资质的材料,例如经营许可证、备案文件、行业自律组织资格等与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相关的身份资质,否则,不得注册该等名称。
(责任编辑:焦点)
- 中加基金:迎冬小雪至,医药新基暖心发行时
- 证监会上市部李明:退市常态化是困扰资本市场的难事、大事
- 国家卫健委:要全链条、全要素的加强防控处置能力建设,扩充重症救治资源
- 95后硕博士流向哪儿?这些二线城市“抢人”风头强劲
- 中国电建:1月至10月新签合同金额为8761.4亿元,同比增长55.49%
- 上交所总经理蔡建春:完善科创指数系列工具 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价值投资
- 网传“荔枝园核酸检测造假”?重庆沙坪坝通报
- 飞利浦在部分返工呼吸机上发现其他潜在问题
- 尾盘:美股跌幅扩大 主要股指可能录得三连跌
- 罗军:坚定不移走具有新时代特征、富有广西特色的高质量现代农村金融发展之路
- 刘强东:明年1月起京东高管降薪!发100亿补贴基层员工
- 五大重点内容!证监会制定新一轮上市公司提质3年行动方案
- 当手机从“潘多拉魔盒”变为记录学习的工具 学习博主站在流量的风口
- 河南通报安阳火灾事故原因:系企业人员违规操作 电焊引发